环境学院许振明老师获评第十一届“凯原十佳”教师

2021-12-17 47695

    2021年12月16日,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第十一届“凯原十佳”教师复评大会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举行。来自各院系近300名学生代表作为评委出席,经过现场公开课展示,环境学院许振明教授获评“凯原十佳”教师称号。

微信图片_20211217125733.jpg

    在公开课展示环节,许振明老师以“废手机,大问题?”为主题,用诙谐幽默的授课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大家了解废手机处理过程中涉及的资源回收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许振明老师生动地将废手机的资源化与无害化过程拆分为“庖丁解牛”、“完全解毒”和“精准炼金”三个步骤,详细介绍了相应的智能拆解、催化脱溴、控电位氯化浸金等核心技术,与粗放的回收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image002.png

    在现场问答环节,许振明老师回答了“手机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如何保护”的问题,他说:“删除和格式化是不能彻底消除手机信息的,一定要交给有资质的企业,保护信息安全。”

    “凯原十佳”教师评选活动由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研究生会发起,于2011年正式启动,旨在表彰上海交大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典型。

    许振明老师自1996年入职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以来,主动将学术科研与国家、社会重大需求相结合,围绕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环境材料与资源再生利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在科研活动、教学活动中既是教学的“教书匠”,也是育人的“大先生”,在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同时精进学生的立身之本,让同学们在科研生活中感受“专业之美”和“专业之用”。

    在科研方面,许振明老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项目(项目首席)、国家863项目(3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中央办公厅066工程、江苏省双创团队负责人、产业化等2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篇,其中环境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30+篇,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50+篇,2篇入选Nature研究亮点,ESI高被引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30 余项,为中央国家机关和行业重点企业建立产业化生产线10条,在中央和国家机关、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实现产业化生产;建立城市矿产资源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教学与科研大平台,创造性提出“破碎-分选”物理法,解决了废弃电路板资源化与无害化困境难题,成果获教育部发明一等奖。

    在育人方面,许振明老师连续11年主讲本科生《环境工程原理》、连续8年主讲博士研究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进展》课程,获得学生肯定;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教学成果特等奖及上海市育才奖。培养的研究生中,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名、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5名、优秀硕士论文5名、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1名、高廷耀青年博士杰出人才奖学金6名、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一等奖学金1名、钱易环境奖1名。毕业生中获得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多名学生入职高校和基层环保单位。


    2010年,世界各地大部分电子垃圾流向中国南方某地,由于该地大多采用露天焚烧、强酸“洗金”的原始办法进行回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这种落后的回收方法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对我国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次组会,同学们谈论到这个现象,许老师语重心长地讲:“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你们有责任向世界同行展示当今中国已开展环境友好型回收和处理电子废弃物”。许老师鼓励我们做科研要有情怀,这次谈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撰写了一篇综述并发表在环境领域顶级期刊上,该文向国际社会阐明了中国已建立了完善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和处理回收体系,处理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工程应用。该论文被引上百次,改变了该领域国际学者们对我国的认识,我想这就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最朴素的家国情怀吧!

——周蕾,2009级硕士,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文科处主任科员

    我获得博士学位后,自以为学成出师,不料,却在实际工作中四处碰壁,不得其法,屡陷低谷。幸得许老师于我困苦中施以援手,不辞辛劳地帮我剖析科研思路,字斟句酌地修改申请材料,我才得以从低谷中走出,不断前行,有幸获得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的荣誉。如果说人生就像风筝竞逐天空,那许老师就是帮我把控风筝线的人。在我闯荡时,放手让我去闯;在我偏离方向时,及时纠正我的航向。我生之幸,幸得我师。我愿意做许老师永不毕业的学生,站老师之巨肩,览众山之高险。

——阮菊俊,2008级博士,教育部青年长江/中山大学副教授

    我本科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硕士来到许老师课题组后,我感到有些自卑不自信,因为除了我以外,课题组的其他同学都出身985/211院校,相较之下,我担心自己基础薄弱、能力不足。许老师发现了我的忧虑,常常鼓励我:“英雄不问出处,成功须努力”。正是这句话极大激励了我,让我重拾自信。硕士期间,我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环境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最终获得了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奖,并以上海交大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走出了校园。师从许老师的这段经历,除了学术上的成长外,许老师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的为师品格给了我很大的自信,这成为我终身受用的精神粮食。

——郭久勇,2006级硕士,广东佛山生态环保局执法队长

    2011年盛夏,我的首篇论文投稿到环境领域最顶级的学术期刊,虽然受到了编辑的高度肯定但也提出了近乎严苛的修改意见。尤其是论文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我无从下手,一时间畏难、焦躁情绪困扰着我。许老师询问我论文修改情况时,发现了我的畏难以及焦躁的情绪,毅然放弃了暑假休息时间,赶回学校和我讨论。正值暑假,学院楼宇施工,吵闹不止。许老师提议去图书馆,在图书馆许老师分析问题,逐字逐句修改文稿,最后,许老师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不畏艰难的态度,带领我顺利完成论文返修。接到论文接收的消息,许老师第一时间向我表示祝贺,并对我说:有困难,不要怕,要敢于直面困难。很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在科研中遇到困难时,耳边总是响起许老师的那句话:有困难,不要怕。

——薛面强,2011级博士,日本先进产科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