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环境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再创佳绩

2021-11-10 68775

    在近日公示的2021年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中,环境学院再创佳绩。两支申报团队均被评为优秀团队。其中,“绿格”防风固沙实践团被评为首批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社会实践“品牌团队”,“湖下莲动,海上花开——探访洱海流域'海菜花+'乡村振兴新模式”被评为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

    今年社会实践以“永远跟党走——行万里路,知中国情”为主题,组织910支实践队伍,超过12000人次分赴全国各地,围绕“献礼建党百年”“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十四五规划谋新篇”“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四大功能’”等开展主题社会实践。经实践团队申报、学院审核推荐、学校组织答辩评审,评选出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首批品牌实践团队10项,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95项。

“绿格”防风固沙实践团

    指导教师:胡薇薇

    带队教师:曹心德、张波

    团队成员:刘智卓、苗馨宸、赵晨萌、蒋斌诚、魏玉煊、赵雨桐、张昊、吴陆潘、彭依宁、梁家豪、孙洋等256人

    “绿格”防风固沙实践团由环境学院刘智卓同学创立于2016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下,每年夏天,实践团成员前往祖国西北的荒漠,一群人吃住同行,耕种同担,在漫天黄沙中挥洒汗水,在无边大漠上播种希望。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每天定时出工,通过制作草方格、沙柳障等固沙手段、防止沙漠土地进一步荒漠化,并在适宜种植的沙漠中种植梭梭、花棒等沙生植物,守住沙屏障,减小沙漠面积。

    在治沙的同时,实践团成员还与宁夏、甘肃等地的政府进行深入交流、走访沙产业相关企业,前往沙漠周围的居民区采访当地民众,深入调研沙漠地区的现状和沙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索中国沙漠地区的未来走向与沙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经过六年的社会实践,“绿格”防风固沙实践团已有三个实践基地,分别是: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腾格里沙漠博隆基地、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基地、宁夏中卫金沙岭基地。绿格六年以来,共组织10余批次社会实践,参与人员共计千余人,一共种植梭梭树万余棵,麦草方格十万余个。

    同时,实践团在宁夏中卫沙坡头、甘肃民勤、内蒙鄂尔多斯杭锦旗等地开展连续多年的实地调研,并对三地的治沙方案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不同地区治沙方案的优劣。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了“以人才为牵引,协同发展多种沙产业”的综合治理方案,推动西北部地区治沙经验相互借鉴、错位发展。

    “绿格”实践团自主运行绿格SJTU公众号,多次登上学校官方宣传平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此外,“绿格”防风固沙实践团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四十余家主流媒体的多次报道。在2019年,“绿格”实践团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湖下莲动,海上花开——探访洱海流域“海菜花+”乡村振兴新模式

    指导教师:马青

    带队教师:张蓉、邓雯予

    团队成员:郭奕彤、张家铭、何梦达、姜哲、赵煜权、徐宇博、谢峥宇、任佳、陈明、袁学宏、蒋露林、任孟、魏琰、章瑶、陆宏、姚智敏

    交大环境学院与云南洱海有着久远渊源和深厚情谊,以孔海南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驻扎当地,进行了十余年的水质治理以及脱贫攻坚的工作。本项目基于此,调研当地洱海治理现状,着眼于海菜花产业的发展,推进全面脱贫后的乡村稳步振兴,在两山论思想理论的引领下,帮助当地继续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实践团前往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右所镇、茈碧湖镇、松曲村等多个实践地,开展座谈、实地调研、直播、宣讲等活动,重点调研海菜花的种植湿地、产业发展规模,探寻海菜花绿色发展之路。

    “洱清沐民”实践团通过回溯交大洱海情缘、监测洱海水质、调研海菜花种植基地、直播助振兴、宣传生物多样性、支教传理念等多个实践环节,立体地、多维度地践行了实践主题,圆满完成了实践目标。本次实践得到了当地政府、农村合作社、种植农户等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获得媒体报道和公众号宣传累计超30次,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次超2000,实践形成了2份调研报告、12个记录视频,320余份调查问卷,实践团队被校团委实践部评为“知行之星”,环院青年学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投身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深入云南大理乡村一线,贡献青春力量,彰显青年担当。


Baidu
sogou